Nuffnang Ads

一起跟着我的步伐走,好吗?

Sunday, July 31, 2011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




阅读了这本《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地方我都还没见过或听过的。就比方说:座落在格陵兰的伊鲁丽萨特冰湾(Illissat Iceford in Greenland),阿根廷的瓦尔特斯半岛(Valdes Peninsula in Argentina),南极洲的罗斯冰架(Ross Ice Shelf in Antarctica),奈及利亚的尼日三角洲(Niger Delta in Nigeria)等。

这些都是作者分析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都是因为干旱,极端温度,海平面上升,海冰陆冰齐溶解,土地沙漠化。这些因为人类聪明的智慧所造成。因为有了科技,导致无形无色的情况下,造成了地球逐渐暖化。或许,平常人看上去,全球气温仅仅上升摄氏2度,但这足以毁灭地球。但还是还有许多地球人不知道这回事。

这本书虽然没有详细的解说从上升摄氏1度至6度的后果,但书中附赠+-摄氏2度的影片。一一的诉说了,地球生病的故事。

恐龙时代过去之后,来到人类的时代。但我深信,我们人类还是会被别的生物取代。宛如恐龙,是大海啸摧毁了它们的王朝,还是陨石坠落而消灭它们的地盘。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曾经出现,也因为出现了之后,还是消失。

人类,还自以为是,单靠头上的脑袋,就可以抱得住美丽的地球?人类会不会像恐龙一样,永远的消失在这世界上?再过去几万亿年后,将来的生物再次翻松泥土,挖出的就是人类的骨头,就可以证明大地球之前曾经居住过人类。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惊醒了正在沉睡的人类。但人类还是因为贪婪,不断的破坏大自然生态。树木一个个的离开,森林一个个的消失,动物一个个的灭绝,地方一个个的消失,人类一个个的步入死亡。

本书有提到,在这世纪末年,也就是20502090年,冰山可能全化为海水,地方一个个沉默,就这样人类承受的不但只是地方狭窄,还要面临水源短缺,还有极端的气候。

人类,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现在才发现,原来我房间用着冷气,厨房有破坏臭氧层的冰箱,院子有两部排放大量一氧化碳的轿车。

2011731 发表

Saturday, July 30, 2011

工作


冒着生命危险,就是为了谋生。



三层楼高距离,跌下来就拜拜。



眺望远方工人,人类就是渺小。



三人不同肢势,三人不同想法。



脚下只有片板,支撑沉重躯体。



远方来的员工,不是理想而是钱。



大学毕业后,就是选择工作的时候了。没想到,一当临教,就是第四年了。误打误撞,就跑进了杏坛堡垒里。感觉自己在一边教课,一边上课,有点分不到身的感觉。

但就这样,三年还是会过去。我的朋友,也从大学回来了。三年的大学生涯,就这样的结束。而我,还有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三个月,就完成我的学士学位了。

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的找到了工作。一进公司,就是两千五百元以上。而我虽然还是平平无奇的千六块,还是和三年前的薪水一样,但还是很不错的经历,可算是半工读的体验。

虽然今年,到今天为止,八个月还是没薪水但看着我的工作性质和条件都已经很不错了。眺望远方的员工们,为我们学校大礼堂,出苦力,爬高爬低,拿生命来搏斗他们的生活。我自叹不如。

他们就是以危险来换取生活费。爬到高处,眼前就是钱钱钱。没办法,这就是现实社会。因为没有脑袋的知识,就只好哀苦,好好利用剩下的四肢,来赚取金钱。

工作是为了什么?就是因为自己的理想,还是因为自己的兴趣,还是仅仅为了金钱?

我一直对自己说,我已经很幸福了。但看着朋友开始起步,又再看到还有比我不幸福的人,让我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矛盾。

2011730 发表

Saturday, July 23, 2011

打是爱,骂是疼?




最近都有许多报道是关于学生被教师“虐打”的新闻。我以“虐打”为开引号,因为我站在教师角度的立场上,我想为教师们平反。当然,平反说得比较主观点,而应该说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


步入进教育工作已经是第四年了,虽然我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但对教育工作还略懂一二。每当看见虐打学生事件,脑海里都会浮现几个问题。

教师为什么会使用如此暴利对待学生?难道学生真的“不打不行”吗?爱的教育何在?难道平时老师都是借用“打就是爱,骂就是疼”作为理由而发泄自己的情绪吗?学生在怎样的程度上会气到老师们怒气冲冠?爱的教育可行吗?难道现代的孩子真的是“宝”?碰到孩子们的一条毛,就是收到律师信的后果?“棒下出孝子”已经没有这样的歌儿唱了吗?

脑海里满是疑问,最重要的是,教育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尊师重道这个礼仪真的慢慢消失了。我对教育慢慢心灰意冷了。

起初,捧着满怀热血沸腾的心,就是想要改变什么的,到现在看到的是教育上的黑洞,一滴滴的热血都被黑洞给吸走了。难道我们教育已经走进了没落的时代了?难道教育工作,统统都交给了所谓的“安亲班”,“补习班”?这些安亲与补习都代替了现有的学校专业?

光明日报头条(76日):生活技能的巫裔老滿在上課時無視的警告繼續聊天,而以木板敲打他的背部、手捏腹部和掌踢他出言恐,若下次再吵把他們當球踢,令他和家深感性命安全受威,於是向警方案,希望取行動對名老

从这个新闻中,看到了三个状况。一:学生吵闹。二:老师警告。三:之后沉不住气,就应该是随手拿起木板敲打学生。

站在教师角度来看,学生吵闹,真的会扰乱教师的思绪。毕竟教师还是有血有泪的感情生物。我相信他是想教好学生,希望课室里有个非常健康和愉快的环境。但学生“作反”,结果教师还是使用了以最快的速度可以了解这件事,可以非常安静的环境下上课。

打解决了问题吗?没有。还添上了更多问题。但上了报纸解决了问题吗?没有。更多问题会继续出现。

教师打了学生固然不对,但教师打了学生,我深信是出了一番好意。我相信打学生肯定是好过有一小部分老师是坐视不理,在班上大吵大闹,你吵你的事,你听不听你的事。那家长是喜欢你的孩子被打得成才,还是被宠得坏仔?

这次你上了报纸,学生得到了最大的胜利。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是可以大吵大闹的,反正有父母撑腰,那老师管不了我,我喜欢在班上吵就是了。

那你的孩子将来怎样?将来在外面被人欺负了,也是用刊登报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教师的作风完全是对。教师使用了木板殴敲打学生,那在情在理,都是不正确的。学生还小,还是可以改过的,但这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来磨练学生们,更是磨练教师们的耐心。

听说,教师是不可以使用藤条,更不可以使用凶狠的眼神,当然也不可以使用恐吓的成分来教育孩子。

哈?藤条不可以使用也算了,恐吓的成分也罢。连凶的眼神都不可以?听说这是因为若教师们的“凶眼神”弄到学生哭了或导致害怕,家长是有绝对权力可以诉讼教师的。理由是:“凶眼神”是会吓到学生,使到学生心灵受伤。

现在的父母已经不像以前那样。

以前的父母:“我的孩子不听话的话,老师尽管打,打到他听话为止。”

现在的父母:“我的孩子是很听话的,老师如果碰到他的一条毛,法庭上见啦!”

原本打是爱,骂是疼。
(打是为了学生好,因为老师爱学生;骂是为了学生好,因为老师疼爱学生。)
现在打是哀,骂是疼。
(打了之后老师悲哀;骂了之后老师悲痛。)

2011723 发表

Tuesday, July 19, 2011

重复再重复再重复的日子


早上的天空还是很美丽,抱着开朗的态度,向太阳微笑。

匆匆忙忙起床,看到了太阳,到了学校的停车场。把车子放在同样的地方。看着食堂里同样的食物。在学校面对一班活泼好动可爱的孩子。不到一会儿,从课室出来。

看看时间,已经是中午十二时。太阳高挂在空中,我却躲在有冷气的办公室里。学校补习后,看看手表,下午三点钟,回家。走到停车场,站在汽车旁,感受着那一秒的炙热阳光。开了车门。

车里面的热气,往我的方向涌来。我无法忍受,但还是勉强把已经在三年内胖了十公斤的躯体,塞进驾驶座位上。座位热腾,宛如日本餐的铁板烧,把我的屁股给烧红彤彤了。

回到家,答应自己,在小睡半小时就起床。调好了闹钟,起来的时候,才看到房间里的挂钟显示的是傍晚六点。比我预期中,睡多了一小时半。

不知道搞什么鬼的我,闹到七点钟,边看戏,边吃饭。来到七点半。懒散的身躯,望望精神饱满的脑袋。有心无力,开着车子到大学。

看着同样的风景。汽车轮迹已经烙在重复的地面上三年了。把车子停放在同样的位子。闻到大学的气息。走进了课室。听着唠叨的讲师,过着冗长的时间,做着深难的功课。

放学了,驾着汽车,兜兜风。把音乐调到最劲爆,路灯在身边一盏盏的往后移。到了想到的麻麻档或咖啡厅,坐了下来,点了饮料,沉醉在书本当中。

十一点多,回到家。换了衣服,开了冷气,开了电脑。翻查面子书,更新部落格。

一天又过去。明天再重复,今天的生活。

2011720 发表

Monday, July 18, 2011

成功的定义(转载)



黄怀宁

  在人类所有的词汇中,不管是形成文字还是未形成文字的,成功都像太阳一样关乎着每一个人。中文里指的是成就,指的是功绩、贡献,即你取得什么成就,这成就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英文的成功来源于拉丁文“succed”succed本义是接替、替代,即在时间顺序上先后发生,我们的发明、设想、尝试变成现实了,叫成功,也就是说现实接替了梦想。 

  美国哲学家厄尔·南丁格尔的定义正是如此:成功就是逐渐实现有价值的理想。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定义,但人是有情感的是有道德的,历史上大奸大恶之人,他也认为他的理想是有价值的,但我们的价值观并不许可他们,有必要把那些恶人从定义中排除。于是就有了田中孝显的定义:成功就是有步骤地实现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这个定义又似乎太高贵了一点,它把太多的普通人排除在门外,所以我再推荐居里夫人的定义:成功就是把未来变成梦想,然后把梦想变成现实。因此,成功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成真。不管是崇高理想还是小小愿望,你把它实现了;不管是大事、小事,只要你把它做成了,都是成功。 

  三种定义的核心都只有一个:实现。很多人把成功看作是大把的票子、尊贵的车子、豪华的房子,某一特定的职位、职称、头衔,或是融入某种交际圈,这些是你在成功过程中要达到的一些目标,也可能是成功的一部分,但不是成功本身。成功是能让你拥有这些东西的某一事实。你拥有这些东西不等于成功,你成功了,也不一定非要去拥有这些东西,它们只不过是贴在成功上使之更醒目的标签。 

  要真正理解成功还必须定义什么是失败。成功的核心是实现,那么失败的核心显然是没实现了,否!问题不是这么看的。没实现的原因太多太多,中国明朝的万户坐着爆竹椅子,不但没实现升天的愿望,反而落得粉身碎骨,可是后人照样以他的名字命名月亮上的一座山。你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你没有释放出应该释放的能量,这才是失败。也就是说失败的核心是不去实现或实现不到底。古人生产力低下,但古人有古人的梦想,实现了就是成功,今天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梦想不能实现,则只不过是作了一回高等动物。一个农民在一个村里率先脱贫,这就是成功,一个天才毫无成果,哪怕戴着教授的头衔,仍是失败。 

  成功=资源+组织 

  人类的一切设想都必须基于材料来实现,成功也毫无例外需要材料。所谓实现就是转化,成功是什么东西转化来的呢?显然还是物质、能量、信息,因为这世界除此之外再无别的东西。但是物质、能量、信息是从最基本的哲学层面来说的,它并不具备操作性。你这一辈子可操作的资源不过八种:财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品质资源、人际资源、健康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 

  一、财富投资。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句话没钱决不会成功。从你降生一刻起,从你喝第一口奶始,物质就开始左右着你的命运。你的成长、你的教育以及人生的一切收获都是财富投资的结果。在你不能独立之前,财富决定着你,在你独立于社会后,财富影响着你,即使是成功的人也要为此耗掉半生精力。 

  二、吸收信息。是信息造就了我们人,当然也是信息造就了我们的成功。一切创造、认知、判断都来源于信息,成功就是不断吸收知识信息变成积木,然后按照你的规则把它搭出来。 

  三、挖掘潜能。社会学家费孝通说,没有智力资源,我们的自然资源就没有用处,就要给人家用,不一定要挂殖民地招牌,可以在各种名义下成为殖民地。智力的遗传度高达80%~96%,所以我们先天性地就获得巨大资源,但这还不是一个人全部的心理资源。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但不等于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够成功了。能力是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经验与心理支持,极大地依赖于后天锻练与发掘,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心理资源,它与外界一切资源一样是取之不尽的,一个人到底能干些什么,谁也不知道,即便是爱因斯坦也只是用了他潜能的一小部分。 

  四、磨练品质。也是心理资源的一部分,它渗透到外面的部分就是人格魅力。一个人能不能把八大资源吸引到自己身上,能否承托起八大资源的负载,又能否把资源用到极至,靠的就是他的品质。俗话说大事做人,做的就是品质。 (看法:quantity is better than quality.

  五、扩大人际。资源的配置是不平衡的,你所需要的许多资源都在别人手里,可在他手里并不当作资源,同样你身上闲置的东西也可能是别人苦苦追寻的东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有价值的工作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 

  六、保持健康。这是支撑我们一辈子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有句俏皮话说,五十岁前用健康换金钱,五十岁后用金钱换健康,这是有道理的。只有健康资源的连续可用,我们的成功才有保证。考察成功人士,一个显要特征就是精力充沛,他们把健康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而还有一些人,终因健康资源的断缺而成为悲剧英雄。 

  七、珍惜时间。时间是老生常谈的两个字,因而也就成了视而不见的资源。一幢大楼,人们只知道它由砂、石、水泥、钢筋砌成,却不知道还有六个月的时间也砌在里面了,如果只给你一天时间,这个世界将没有大楼。坏就坏在世上没有一天的时间,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时间,它不需要再生,而是永生,所以我们不到生命的结束,意识不到它的荒废和飞逝。 

  八、扩展空间。人是动物,动物的优势就是能自由地利用空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空间是他的资源。以商业为例,竞争的较量来较量去最后都到空间上来了,国际资本的全球渗透到了空前地步,如果不开放空间,哪有什么跨国公司,哪有什么连锁企业?毫无空间概念、更无空间资源概念的人,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注定是没有多少成长要求的人,他们无所谓成长,当然也就无所谓成功。 

  一切资源都可以相互转化,但不可替代。西谚云:The trouble with being poor is taking up all your time。善哉!金钱可以买时间,但金钱绝不能替代时间,人际可以弥补才能,但决不可以替代才能。资源不是平均分布,但却是属于每一个人。很多人只看到一种资源,那就是智力,你抱有希望的或每每埋怨的也就是它,以为只要有了它就万事大吉了,即使这一种资源也可能只用了五分之一,而其它的七又五分之四资源都被白白浪费了,所以你一生中实际资源利用率是四十分之一,2.5%,这就是你的成功概率。而成功人士,都是珍惜资源,并且把资源使用到极至的人。 

  成功的本质 

  一切成功都是由这种八种材料组成,没有任何一种成功能够缺省一种成份,也没有任何一种成份能单独带来成功。所谓成功就是一个人用独特的方式把他的八种资源组织成自己想要的东西,组织成社会所要的东西,成功的人就是知道如何玩魔术的人。他们自始至终只做了两件事:挖掘八大资源,同时全面提高自己的组织力。成功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重组,这就是我的成功理论——资源论和组织论,成功就是把资源组织起来变成系统,也就是前言提到的系统工程,这是贯穿全书的宗旨和脉络,本书就是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 

  成功的本质就是这么简单,可是我们并不在本质中生活,我们是在一大堆现象中生活,一大堆琐事中生活,一大截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与煎熬中生活,现实中的任何东西都破坏我们的组织性,让我们懒散、堕落、腐朽,只有心中的理想才是唯一的组织力。所以从心理学上看,成功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它以社会普遍认可的正义为基础,在自愿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体验到自己人格理想的实现。 

  成功的分型 

  现实型成功与超越型成功 

  现实型成功者,又可以称健康型,这种人身体健康,他们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在别人看来是与现实融与一体的,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服务于现实贡献于现实。现实型成功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并不完全等同,他们重视荣誉,但脱离了自私,他们不是现实的奴隶,他们一步步地并最终从社会环境中超脱出来,成为环境的引导、创造和主宰者。例如政治家和务实派企业家的所有作为,如毛泽东、周恩来、李嘉诚等,其主要特征是个人的社会意志倾向于使命、责任、服务、公正、完善。他们是实干家而不是沉思和冥想者。他有效力,讲具体、讲实用而不是审判,重视的是现实的体验而不是情感和幻想的体验。 

  在超越型成功中,虽然有许多健康方面的缺失人士,如贝多芬的耳聋、海伦·凯勒的眼瞎,张海迪、霍金的高位瘫,还有许多害怕交际者,但绝对不是说超越型就一定具有非健康的特征,是在病态中求成功。超越型成功的主要特征是其贡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超越时代,甚至在本时代看不出他所作的一切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从个人来说,他们已经超越个人情感体验,尤其注重他人体验、自然体验、神秘体验,内在价值和水平对他们有着核心意义。他们看似与环境不协调,他们甚至躲进象牙塔,他们明显地受超越型动机支配,喜欢宗教、哲理、本质、崇高、永恒,他们的日常体验中怀有神圣的、神秘的极度欢乐的成份。比之现实型成功者,超越型成功者高峰体验更加个人化,如艺术、思想家、科学家等。有很多科学家在地窖里照样搞科研,而不依赖于环境。超越型者接受一切苛刻现实,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我把成功区分为这两型,是从现象出发的,而不是本质的,不可能界定哪一型的社会贡献更大。一个医生把技术服务于病人,是现实型,同时他把自己的经验形成著作供后人参考,其作用就是超越时空的。超越型成功者关于世界的看法更倾向于整体论、自然论,如众多的自然科学家们。现实型当然也具有整体论观点,但更倾向于国家、民族、社会,如民族英雄与政治家。这两型人对人生、对集体、国家等重大问题的看法是不相同的,因而处事方法也就不同,如现实型在与官僚浮夸风作斗争时讲策略而超越型则是清高地鄙视,但从内在体验来说两型是交迭渗透的,并非截然割断。 

  很多人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梁武帝萧衍活86岁在位47年,自幼酷爱读书,至老手不释卷,撰写《群经讲疏》三百卷,《通史》六百卷,诗又作得好,洛阳女儿名莫愁的诗句流传至今,尤让人不可企及的是他还是草隶兼长的大书法家,除了皇帝,随便哪一门都可以名留青史。再如毛泽东的成功至少有政治抱负、艺术成就、思想建树,毛泽东既是现实型又是超越型。中国古代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其实就是现实型成功向超越型成功的转化。蒲松龄、吴敬梓在追求现实型成功未果的情况下最终获得了超越型成功。西方历史上既是超越型又是现实型成功者也是非常多的,如达芬奇、富兰克林,只不过某一方面太过耀眼而掩盖了其它光芒。 

  生活中,大部分人期望通过当权者获得成功,业务员、文职人员、经理、导演、编辑、记者、教师、公务员都希望从雇主或上司那里获取职位。但还有相当数量的男女并不期盼那一两个人控制命运的成功,他们希望从大众中获得成功,如作家、政治家,诗人、艺术家、商人、店主、演员、演讲家、牧师等等,那么谁能成功呢?要想赢得当权者的青睐,那么我是否更有竞争力,更有潜力?要想赢得公众的青睐,那么我是否更有吸引力,更有感染力?毫无疑问当前跑官买官送礼求情蔚然成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来这些事,不管你想赢得谁的青睐,最终靠的是你自己的基本素质、人格魅力、你的爱心。成百上千的优秀人才都在苦等着某一职位,如果他们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能力当商人或作家,或许他们的成功并不遥远。 

  独创、跟随、依赖型成功 

  这是从成功的自主性质来划分的,是操作模式。 

  独创型成功 

  简单地说就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前人的影子越少,创造性就越高,而且通常是独立完成的,或在早期完全是个人的探索。 

  跟随型成功 

  俗语说:鸟随鸾凤飞腾远。在你暂时找不到个人独创的目标时,其实大部分人也跟你一样没找到,此时你应潜心观察和研究你周围的那些已经有了明确目标的人,他们在干什么?考研究生是跟随型成功的最普遍最典型的事例,我虽不知道怎样成功,但导师们已经成功或正走在成功的路上,我跟着他,就能省下好多摸索迂回的时间。 

  在科学上有许多师生承应,最著名的就是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与弟子开普勒。开普勒在病床前倾听生命垂危的老师带给他的遗言:我一生之中都以观察星辰为工作,我要得到一张精确的量表,我的目标是1000颗,可是我现在才750颗,可是我都病成这样了,我把底稿一切资料都交于你,你一定要观察,一定要把它出版出来。你不会让我失望吧?把底稿赠予他人显然遭到家属的嫉忌、阻挠和破坏,这更激发开普勒完成老师遗愿的决心。他寒暑往来,日夜观察终于完成了著作。而且他本人也从中发现了行星沿椭圆形轨道运行,并且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规律,为后来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奠定了科学基础。 

  居里夫人一家四人五次所获的诺贝尔奖,都是因为研究放射性。20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的突破导致了激光切削机、打孔机、测距仪、治疗仪等一系列新产品,都是跟随型成功。 

  依赖型成功 

  是指在某一研究项目中占有自己的一技之值,或企业在某一大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小市场。如用废铁皮为蚊香厂加工蚊香架,向大餐馆提供野味的养殖场,向大企业提供服务的包装厂、配件厂等,这就像低等生物的寄生一样,有一个明确的宿主,不需要自己独立地去与大自然搏斗。再如863计划的国家大型项目如基因工程航天工程招聘研究员而获聘。依赖型成功的特点是当依赖对象解散或垮台,你的依赖也就跟着结束。但依赖型成功并不等于就是低等的,只要能使自己发挥最大潜能,能使自己得到最高成长,那都是你人生的成功。 

  成功的等级 

  1.大成改变人类的思想,影响或改变历史进程,他们是彪炳星河的煌煌巨星,他们的星光照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看见他们的光芒。如孔子、耶酥、释迦牟尼、穆罕默德、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他们七人分别规划了人的情感归宿、社会走向和自然界的最高规律,他们都是哲学家。 

  2.中就改变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发现重大自然规律;或是重大社会改造,阶段性的思想艺术成果;重大技术成果、发明创造;缔造政治或商业组织等,它们直接带来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如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毛泽东;恺撒大帝、亚历山大、克伦威尔、彼得大帝、华盛顿等政治家;慧能、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李时珍,荷马、亚里斯多德、欧几里德、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莫扎特、贝多芬、顾拜旦等各类思想艺术家;中外科技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如蔡伦、张衡、毕升、袁隆平、瓦特、史蒂文森、爱迪生、笛卡尔、麦克思韦、法拉弟等;诺贝尔本人及现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商界的超级人物松下幸之助、洛克菲勒、福特、比尔·盖茨、李嘉诚,等等等等。 

  3.小作某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或技术革新,或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播、推广、应用,他们不一定具备原创性,但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他们如繁星密布,古往今来,数量浩大,他们或许名留青史或终而堙没,但却是社会的支柱。 

  4.平凡历史的跟随者,不具备载入星河的资格,他们是社会的砖瓦,他们仍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完善着社会组织,同时他们不失个性,有自己的追求,心想事成,在普通人眼里,他们仍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是令人羡慕的对象。 

  5.平庸仅仅自食其力,眼界着限于家庭,或者需要分享社会成果,或多或少是社会负担。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辆战车的话,大成者就是战车的设计者,中就者就是战车的制造和驾驭者,小作者是战车的骨架、轮轴等重要部位,平凡者是挡板等非支撑部位,平庸者纯粹是车上的载客。 

  如果把从平庸到大成者绘制成星系图,那就跟太阳系一样,一个太阳只所以能管理如此庞大的空间,是因为它自个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9%,大成者只所以能影响整个人类历史,是因为他们胸怀世界,他们把能量传递给每一个人。摘自《成功哲学:定义与测量》

2011718 发表

Sunday, July 17, 2011

2011年沙一风筝热


因为一群热情的老师,导读了五年级课本里的《风筝》。我还没看到底课本的内容是什么。但直接把风筝课文带进现实生活里,让学生们更能体会,什么是风筝。

不必文字的伴随,也可以让风筝翱翔,独自高傲随风波流飘扬。学生们,露出了天真、可爱、无邪、活泼、动力,来把风筝放到高空。当时即使没有风的光临,学生愿意狂跑,流了满身汗,就是要看见风筝在天空上飞翔。